“预防为主,过程可控,全员参与,持续改进”,这十二字原则,既是行业专家陈雪岚眼中安全体系的底层逻辑,也是众多旅行社的实践准则。真正的行前准备,远不止 “口头提醒孩子注意安全” 那么简单:专业团队会提前对研学目的地开展全方位风险评估 —— 路线是否存在安全盲区?天气变化可能引发哪些突发状况?甚至会细化到每个活动环节的潜在风险点,再针对性制定应对预案。比如前往山区研学,会提前对接当地医疗点建立应急通道;走进工业场馆,会反复确认设备操作的安全规范,用 “提前预判、主动拦截” 的方式,将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。
二、行中管控:“人力 + 制度” 双保险,让风险看得见
过程中的 “可控性”,离不开 “人力配置 + 制度规范” 的双重保障。正如专家刘昕所言,构建安全闭环需要做到 “防在前、盯中间、兜好底”,而 “双导师制” 正是这一理念的落地实践:每个研学团不仅配备持有教师资格证或研学指导师证的专属导师,负责课程讲解与团队秩序维护,还会搭配一名通过专业应急救护考核的安全员,专门聚焦安全细节管控。杭州某旅行社的研学团中,安全员会随身携带急救包,每天出发前逐一检查大巴车的安全锤、安全带是否完好,活动过程中每小时清点一次人数。用他们的话说:“高频次检查不是‘折腾’,而是确保风险始终在视线范围内,不留下任何漏洞。”
三、全员参与:安全意识普及,让每个人都成 “守护者”
更关键的是,研学安全从不是 “某一个人的事”,而是需要 “所有人共同参与” 的系统工程。靠谱的旅行社会对所有参与研学的人员开展系统安全培训:导师要掌握孩子突发不适时的应急处理方法,司机要熟悉路线沿途的应急通道位置,甚至会教孩子基础的安全常识 —— 比如不擅自脱离队伍、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寻找穿统一服装的老师。这种 “人人懂安全、人人管安全” 的氛围,能让安全意识渗透到研学的每个环节,形成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网。